2019年4月26日星期五

價位升跌重要嗎?

價位升跌重要嗎?
這是一個經常用來提醒自己的問題。我不斷提醒自己,那是不重要的。
之前寫過的拙文『組合表現』,我不是以結算價作較嗎?不是就以價位作量度標準嗎?
Yes and No

結算價只是一個用來量度當日組合的表現,一個比較方便及容易的比較方法。但它不能代表價位升跌就是重要。換句話,我不能考慮買賣某隻股票時,只以它的價位作為買賣凖則。我不能就跟據大行說:「滙豐目標價77元」或某人說:「滙豐5月看升到70元,69元止蝕」作為我的買賣決定。而更深入的,不能讓這類訊息洗我腦。

這等訊息廣泛被傳媒報導,也是我最易接觸到的。不自覺地,被它們潛移默化,也用了它作為我操盤指引。

拙文『組合表現』只是作為一季完結的檢討成績之用。平時我會留意股息,怎樣增加每月收到的股息(被動收入)。而也是該文一開始提到的,自從離開香港到多哈,「香港之銀行戶口,就再沒有任何從工作穫取收入,只有被動收入:租金、股息或基金定期收入。」著眼點是被動收入。

近期有空時,都在學習Starman著作《現金流為王2》的概念。有這類高手無保留地將他心得分享,我們真有福。裡面列出一例子,以單一股票比較兩情况:
1)每年股價升5%、每年股息增長5%、股息再投資到該股票
2)每年股價跌5%、每年股息增長5%、股息再投資到該股票
20年後,那個總市值較高?
我不在這裡透露了,請自行找找。

對於投資,我是眼低手低。有什麼可改善之處,不妨指正。


2019年4月23日星期二

樓市「翻生」?

最近講過自己剛出來搵錢,接觸樓市,感受香港人對樓市的熱情、灰心、愛火重燃....詳見『小人物買樓自白』。最近信報看到以下報導:


現時的我,實在不夠跟貼個市,樓市這兩年真的有跌過嗎?比起1998到2003,怎算跌過?只能說前陣子網上很多人都說會跌N成,而現時不跌反升,估錯咗。

屯門樓係咁搶,和當年嘉湖情況一樣。1997年,我去到朋友在嘉湖的新居,又睇完黎明當年的廣告:

當時,又羡慕又嫉妒我的朋友。
在樓市起跌的十年中,我得到的教訓是要問自己:
若我買樓自住,會否平過租樓?
這是收入和支出的cashflow考慮,撇開首期,無論我今日用樓價四成、五成或八成做首期,我每月的cashflow OK?
從Cash flow 出發,若供樓鬆動過租樓,也代表無論樓價升跌,都不會對我日常開支構成影響。

若將買樓筆首期放在其他的投資,會有更理想回報嗎?
令人搶住上車,是覺得樓市有升冇跌,或很多年後才跌。現在唔上車,有排無機會上車。若將看升放埋一邊,看不升不跌,看看買樓首期作投資產生的現金流,層樓收幾多租:
租金回報=(每年租金 - 樓按利息支出)/樓按首期
租金和其他投資回報比較,如股票。假設股票也不升不跌,就要看股息。一個筆者覺得較公平的比較,將同樣有關地產的投資:買樓收租和買REIT賺股息,那個回報較好?這方法最重要是,有數得計。

樓價跌,如何?
你想買樓,可能一廂情願樓價升。若跌,如何反應?會否影響現金流?或甚至,變成「負資產」,點算?

當然,若你有高於大眾的眼光,可以靠買賣的差價獲利,就另作別論。

送上2017年蘋果重溫當年黎明廣告的報導:

2019年4月20日星期六

組合表現

筆者2017年8月17日到多哈工作,每月以卡塔爾貨幣出糧。香港之銀行戶口,就再沒有任何從工作穫取收入,只有被動收入:租金、股息或基金定期收入。因此它就提供了一個很方便觀察投資表現的平台。投資的被動收入,就有收租物業、股票、債券或基金。以一個懶人粗略方式計算,以每月銀行月結單印出的總資產作計算。這就幫我計了月結單結算日之時,股票、債券或基金的價位,而租金當然就是銀行戶口現金,也是一項被動收入。而樓價不會在這顯示出來,升或跌,就不能從這顯示。加上,樓價沒有一個凖確的價位,因你要賣出層樓至知幾多錢。我著眼點是:被動收入。


這粗略計算,不包括我們全家每年回港多次的洗費。此支出都從港元戶口提取,這是組合保守方面的計算。組合實際賺的,會比以下計算更多。




與恒指比較,今季和上季比,筆者組合4勝2負。

當股市大升,組合升小小。因組合中有債券和租金每月定額收入,不受股市影響,食唔到股市升浪。

相反地,股市跌,筆者組合跌幅稍細,因有租金和債券的穩定收入,所以組合沒有股市的大上大落。

若用一個較長的時間作比較,如與十二個月前比的話,筆者組合就全勝。

若從開盤計算,組合升7%,同期恒指升5%。

總括來說,波幅比恒指細,升幅比恒指稍,也算跑贏恒指。

2019年4月17日星期三

小人物買樓自白

筆者53歲,體會過大眾對樓市的不同心態:

1997前,「樓市一定升」,想盡辦法上車。
1998-2003,「樓市沒希望」,跳車。
現在怎樣,不用我多講

那些年,和大家一樣心情起起伏伏,坐過山車。

1993,首次置業,港島,建築面積363呎,130萬。

好開心,幾細無問題,最緊要上車。

1997,樓價升了咁多,又供了咁多,係時候換樓了,長輩這樣教路。我二話不說,將手頭的樓放出,唔夠一星期就成交。
1997年初,港島,建築面積363呎,賣了167萬。

沒有樓了,當然立刻搵,升到買唔到就大件事。

1997年初,換樓,同區,471呎,268萬。

屋大了小小,但借多100萬,樓按壓力大了。成交期半年,即我兩公婆未來半年搬來搬去。

還記得回歸日,下雨天,還要去新屋睇裝修,和感受樓價開始往下調整。

1998,金融風暴,供樓利息係咁升(當年樓按息:P+2.5%,P係咁加)。原本已要供一半人工,現在每月又要供多啲。這時,自己開始真的學下計些小學生數,複息。從來都沒太留意,覺得太簡單。終於體會,複息加時間有咁大威力,唔怪得牛頓都話複息是數學最大奧秘。

這時,又學識個新名詞,叫「負資產」。幸好,同時銀行唔敢貸款給人做生意,只敢做風險低的樓按,銀行互相搶樓按生意。於是,開始學和銀行職員溝通減供樓利息。你不減,我就轉按!成交前,銀行職員問,想用“定金額”或“定期數”來供款。減0.125%息率都傾到口水乾。這“定金額”或“定期數”又會咁好死?用個excel計下數:無論樓按“定金額”或“定期數”,銀行收的利息是一樣。
所以,銀行可任君選擇。銀行無死錯人。今次學精了,我用“定額”。萬一碰上加息,也不用每月供款增加,只拉長年期,好讓每月開支有預算。你可能問,拉長年期好嗎?要供耐啲啊!我會partial payment,令付給銀行利息小啲,所以一定唔會供到最後嗰期。

樓價繼續跌。

這時,初遇 Rich Dad Poor Dad。

原來,我咁辛苦儲的,不是 asset,而是 liability 。因為借貸金額大,所以每月供款大,即使將每月供款扣除租金(若沒買樓轉租屋住),還要俾錢出去,所以是 negative cashflow。

1999-2002,層樓供幾多,都蒸發了,因樓價直線跌。自己能做的,就是不斷和銀行傾減息,也轉了幾次按,P+x 變 P-x。 
2003,沙士,世界末日麼?好彩仲有工,繼續捱下去。

2004,我對孖仔出世,471呎,四口子連工人,點住?記得面試家傭時,我說:「我層樓好細,你唔介意?」
換樓嗎?
這時候,有人建議買了層樓出去租算啦!樓市不會再升的。沒望返家鄉的,死了條心。這時,我記起 Rich Dad Poor Dad 裡面提過的:
asset: positive cashflow
liability: negative cashflow

層樓將近供用,將近不是 liability。那我為什麼要賣呢?將它租出去,就是asset。即使給我意見的是位我很尊重的人,我堅持自己睇法,不賣。

這時樓價已跌到一個可供的水平,可以再買另外一層,我決定搬遠啲,可住大啲。

2004年尾,村屋700呎連天台,195萬。

將舊樓租出,將它變真正 Asset: positive cashflow。這時的我,不再理會樓價升跌,最緊要是 cashflow。

幾年來,對樓價不聞不問。忽然,1997 年買的樓到現在,已升到一個我不能負擔的價。若我的理財知識沒所增長,我當年應已買了層樓。

2008年,很多好友都將他們2004年間買的自住樓,因升小小就賣等跌。我說:「你住的一層樓不要當 asset 看待,千萬不要賣!」我勸極都唔聽。結果😓

我不是在曬命。曬的是,沒有跌過,怎曉得計數?我小小理財知識,是 learn in a hard way,十年。我卅歲才開始學投資,你可比我學得早,比我學得快。你的機會會來的。

2019年4月15日星期一

『有升有息』實踐例子: 華人置業 (0127HK)

多哈這邊有位香港相識多年的好友,向我介紹華人置業 (0127HK)。
與華人置業無關

🙄🧐
好友說,不要先入為主,客觀啲,它派息高,跟住這位老闆走,無錯。

於是,我就客觀啲,從 aastock.com 搵啲資料:


股息除以股價才 1.273%,怎算高?好友說,要看它過往派的特別息:

😱過往十年派了多次特別股息。2017年派$4.91 ;2016年派$5.33;2015年派$5.8。
😲
食正2015-2017年,共得$16。股息收入是股價約兩倍了。😘
但始終對它有一定徧見。再用其他方法,根據黎家良『有升有息』教路,

股票篩選要選可信度高的公司,方法是在Google:

沒有被核數師發出「保留意見」的紀錄。👍

『有升有息』接著說,檢查誰是核數師:

不是 Big 4 ,就不要揀。🧐
Big 4 是: 德勤、羅兵咸永道、安永、畢馬威。

都係唔買了,這些錢都唔係入我袋嘅。🤷🏻‍♂️

你博唔博?每人情況唔同,請自行判斷。仍有很多因素,我沒查找。例如:
為何那幾年有咁和味嘅特別股息?
那幾年有多少散戶?即有幾多我等小人物,可有份分?
2018就無特別股息,2019呢?

聲明:
這裡所紀錄的,只是我個人用過的篩選方法,未必是合適方法,也不是作任何買賣建議。

2019年4月13日星期六

提早退休為上算

以下文章(連結)值得一看,雖是六年前舊文。
https://www.biznews.com/thought-leaders/2013/09/10/retire-at-55-and-live-to-80-work-till-youre-65-and-die-at-67-startling-new-data-shows-how-work-pounds-older-bodies/amp

根據一項精算研究報告,有關退休年齡和壽命的關係。
標題是「退休55歲、活到80歲;做到65歲、永別67歲」
😨
它根據美國飛機製造商波音公司,每月發給退休員工的長俸作參考。發現若員工在65歲退休,他平均可領取18個月的長俸😰
在福特汽車公司,也有同樣的發現😱

相反地,若早在55歲退休的,都能領取長俸到80歲。

這調查假設,那些65歲才退休的,有可能給自己身體及精神太多壓力,引致身體出現不同毛病。

結論是,提早計劃你的事業、財政。你就可真正享受人生。用適合自己的節奏,做自己喜愛的事,參與社區活動。相反地,若你55歲後仍要勤奮工作,工作一年,就少兩年命!🥶